1950年4月,经贵州省委4批准建立中国共产党盘县委员会以来,盘县各级党组织根据党中央和省、市(地)各个时期对党建工作的指示和部署意见,认真贯彻,使全县各级党组织、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到1998年底,全县建有基层党委43个、党总支58个、基层党支部1270年,共有党员18378名,与1950年相比,增加了18298名。其中女党员1984名,增加了1983名;少数民族党员3324名,增加了3324名;大专文化以上1306名,中专、高中文化3786名;35岁以上3970名;累计发展党员16033名、其中发展农民党员9850名,占总发展数的61.4%;受县级以上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515个,优秀党员2253名;全县在职干部12142名,增加11917名,其中妇女干部增加到3085名,少数民族干部增加到2839名。大专以上文化3162名,中专、高中7651名。专业技术人员7422名,其中高级45人,中级927人,初级5439人,35岁以下干部7514名。党组织不断发展,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逐步得到增强,党员干部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大为改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为全县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力的组织保证。同时,我县党组织的建设,也走过曲折的道路和艰难的历程。
1950年10月,全县仅有党员79名,其中妇女党员1名,没有农民党员,干部总数225人。1951年,着手建立基层党组织,全县建立了3个区工委,设立党支部10个。土改结束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基层党组织的增加,建立了12个区党委,并开始配备区委书记、副书记。这一年,各基层党组织根据上级对党建工作的指示精神,通过举办农民积极分子训练班的形式,培训农民积极分子585名,发展农民党员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展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得到推进,当年就吸纳新党员427名。这些同志多数成为民主建设和互助合作会组织中的骨干。1953年随着乡级规模的调整,新发展党员的陆续转正,农村党员数量的增加、开始在部分乡(社)、队建立了农村党支部,此后,各乡(社)、队党的基层组织相继成立,到1965年底,全县基层党委发展到110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943个,党员总数增加到6916名,其中妇女党员增加到989名,少数民族党员增加到921名,干部总数增加到2048人。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期,由于政治运动的不断进行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党组织、党员干部队伍发展变化很大。新发展党员4929名,其中农村作为发展党员的重点,共发展3922名,占 总发展数的79.6%。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为纯洁党员队伍,处理党员617名,其中开除295名。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县各级组织普遍遭到冲击,受“踢开党委闹革命”和“西南春雷”的影响,各级党委的权利相继被剥夺,党组织陷入瘫痪状态,党的领导干部普遍受到批判和斗争,广大党员被停止了组织生活。1972年6月,在全县普遍开展整建党、恢复党员组织生活的基础上,召开了中共盘县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随之,盘县下属的各区(镇)、公社党委也相继恢复和重建。1975年,为清除“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促进安定团结,尽快地发展和建设国民经济,县委根据中央的指示,对党、政、军等各级组织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进行了全面的整顿。整顿中,党委从增强党性、克服派性入手,认真落实党的干部政策,恢复健全县委工作机构,加强了党的领导,初步扭转了全县各行各业的混乱局面。但1976年的“反击右倾翻案风”,又使刚刚出现的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受到破坏,一批党员、干部又遭到打击,各级党组织再次受到冲击。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后,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到年底,全县共有基层党委111个,其中县直机关党委2个,区镇党委14个,公社党委95个;党组9个,党总支10个;基层党支部983个。在职干部总数达5226人,党员总数达11165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县委领导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把工作崐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在组织建设方面,特别重视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重视从先进青年和妇女干部中发展党员。同时,县委从自身做起,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影响和带动各基层党组织,改变了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的党内民主生活会不正常的状况;在落实党员干部政策方面,对建国以来,在“左”的路线指导下的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申诉案件,按“文革”、“四清”、“反右倾”、“反右”四个时期进行了复查和落实政策工作。列入复查案件1868件,全错全纠的1276件,部分错部分纠的437件,维持原案155件。经过复查和纠正,恢复党籍209人,恢复工作籍494人,撤销其他处分331人;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县委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始终把干部队伍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大培训的力度,教育、培训年轻干部,还从农村优秀积极分子和党员中招聘大批人员,充实和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优化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通过整党和开展民主评议党员,进一步纯洁了基层党组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基本上达到了“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目的。1988--1990年开展的民主评议党员中,参加评议党员14320人,评议后,合格12678人,基本合格850人,不合格145人。对不合格党员分别作出限期改正、劝退、除名、开除等处置,共处分违纪党员110名,表彰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优秀党员697名。这些举措,为纯洁我县党员干部队伍和加强党组织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改善了党群关系。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动乱中,我县各级党组织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保持了安定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事实证明了我县党的领导是坚强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基本合格的。
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党的十五大召开后,我县党的建设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特别是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摆到了重要位置,县委成立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了《1995-1997整建规划》。重点整顿全县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135个村级组织,对面上612个村党支部也采取面上建设提高措施。省、市、县、镇四级抽派工作队员共2207人驻村,集中力量全面持续地开展了农村党建这一工程。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指导思想,按照中央提出的“五个好”目标,着力解决“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问题,收到很大成效。一是改善了村级领导班子结构。按照党的干部政策,调整了村支部书记365名,新任支书占48%,平均年龄下降到43岁,初中以上文化的由原来的193名增加到448名;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调整村主任386名,调整团支书407名,调整女代会主任331名,调整民兵连长488名。调整后村干部年富力强、思想解放、富于实干精神,较好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二是扭转了村组织无人办事和办事不力的局面。整顿后,有了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和一个好的带头人,建立健全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配套组织,并能够积极发挥作用,基本上做到行行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三是改变了农村办事无计划、行为无规范的状况。747个村陆续制定玫完善了经济发展规划、村规民约和各项规章制度,注意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四是解决了选准致富路子的问题。通过挂扶贫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基本上村村都选准了经济发展项目,户户都找准了致富路子;五是解决了党在农村后继乏人的严重问题。3年来培养农民入党积极分子2390名,发展农民党员1107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2238名,发展团员2179名;六是培养了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农村党员干部。党校办班6期,培训新上岗村支书、主任600余人。同时,开展“双学”、“双带”活动,办培训班374期,受训党员9057人;“三会一课”正常开展,使党员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党员帮带贫困户14250户,实现脱贫的9087户;七是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在抓组织建设的同时,把改善设施、兴办公益事业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使全县85%以上的村解决了吃水难问题,697个村用上了电,661个村修通了公路,部分村还安装了闭路电视,建立了图书室、广播室、 卫生室和党员活动室,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八是涌现出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崐和优秀党员。3年中有2个乡镇党委、9个村支部、2个乡镇党委书记和1名村支书受到省委表彰。全县基本达到“五个好”的村党支部225个,占村总数30%,接近“五个好的村支部246个,占33%,小康村14个。
在认真总结第一轮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基础上,1998年制定了《1998-200整建规划》,着手创建“六个好”乡镇党委4个、“五个好”村支部112个,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试点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全面铺开,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建国50年来,盘县党组织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这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胜利,是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50年的成绩。今天盘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离不开加强党的建设这一组织保证。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在县委的领导下,将严肃纪律地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把盘县的各项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