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盘州市鸡场坪镇椅棋村,15岁的彝族少年金元汉拿起剪刀,正式走上了剪纸艺术创作之路,一剪就是50年,剪出了传统文化的精彩,剪成了名闻四方的民族剪纸工艺大师“金剪刀”。
彝家人除了红白喜事要用到剪纸,日常生活中则更多,新年要贴窗花,大人小孩衣服上、背孩子的被兜、女孩子定情用的荷包或鞋垫……上面的图案、花边纹路都要用剪纸先剪出“花样”,再依样绣到衣物上去。
金元汉出生于一个“剪纸世家”,从小耳濡目染,拿起剪刀,就开始承担起责任,传承的不止剪纸的技艺,也是养家糊口的生计。
拿起剪刀的少年金元汉,在剪纸的世界里如鱼得水,随着技艺的逐渐成熟,他剪出的东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而他,却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偏,越偏越远”。
在盘州璀璨夺目、百花齐放的民族民间文化中,彝族文化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朵奇葩。得益于传统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只有小学文化、没有学过美术的金元汉,已不满足于像父辈一样,照着书上的样子和方法来剪。他凭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将彝族的节日、风俗、生产生活的场景,以及花鸟虫鱼、牛羊鸡狗等,别具匠心地勾勒出来,用一把剪刀,将那些欢乐、热情和淳朴生动地再现出来,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无声地讲述着彝家人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朴素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专研这些“无用”的剪纸,也算是“不务正业”,金元汉却满怀着激情,任由身体里的民族文化的血脉因子,在一双灵巧的手中流淌。
1985年,金元汉的作品《唢呐舞》得了奖,从此之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将大部分身心精力投入到剪纸艺术创作上。渐渐地,他的眼光,已不局限于本民族文化里的那些精彩了。他从传统书画里汲取营养,兼收并蓄工笔、写意等各种创作技法,大胆创作梅兰竹菊、龙马虎豹、凤鹤鹭鸭、十二生肖、仕女等意象,并紧密结合当下现实生活,积极颂扬民族团结、讴歌时代精神、记录社会发展,他的技艺日益精湛、主题更加丰富、对象更加多样。
他的面前,再一次豁然开朗。
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让金元汉在剪纸创作的天地里更加游刃有余。于是,《秋千》、《荡秋》、《观音秋》、《斗牛》、《斗羊》、《斗鸡》等作品接连获奖,他的作品也走出了盘州,渐为外界所知,并多次获得“凉都名匠最佳新人”、“凉都名创优秀设计”、“贵州名创”、“贵州名匠”、“贵州民族剪纸工艺大师”等荣誉称号。
功成名就的金元汉,依然没有停下学习创新的脚步。他的作品《仕女图》,线条细腻,构图工整,图中人物形态优美、眉目生情,虽未参展参赛获得奖项,但技法工艺已臻化境,但他仍然意有不满,表示以后要做出更好的来。
为了更好地推广剪纸艺术,金元汉开了一间非遗文化陈列室,展示剪纸、手工、刺绣等非遗作品的同时,也售卖用自创剪纸花样制作的彝族服装,满足喜爱彝族服装的顾客的需求。
作为一个剪纸非遗传承人,将彝族剪纸工艺发扬光大的金元汉,早在12年前就走上讲台,将剪纸艺术带进课堂。这些年来,课里课外,在他的倾囊相授、悉心栽培下,已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剪纸学生,学生作品也多次在相关比赛上斩获大奖。
在鸡场坪民族中学的陈列室里,挂满了金元汉和学生的剪纸作品,每有剪纸爱好者或想学的人来观摩学习,金元汉都亲自引导参观,耐心细致地讲解,生怕错过了一个对剪纸有热情的人。
金元汉的儿媳妇,是他最满意的一个学生。剪纸工艺后继有人,金元汉感到非常欣慰。
只是,他还想有更多继承剪纸衣钵的人,剪出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彩。
他,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对剪纸艺术由衷的热爱丝毫未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