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北盘江一带的布依族,家里的衣服、被褥等布料,都是自种自收、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布依族妇女具有传统的织布技能,她们善于在结构简单的织布机上编织出各种花纹和色彩斑斓的土布和织锦来。他们生产的“仲家布”和“蜡染”享誉民间,著称于世。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鼓舞下,一些民族艺术工作者深入布依族民间,对“织布舞”进行加工、提炼、创作、编排,赋予织布舞轻快、灵巧、活泼的舞姿体态,展现布依族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描绘布依族从开荒、播种、收棉、采制、纺线、织布、染绣等制衣全过程。
这个阶段的织布舞表演者可以是为2或多人。在舞蹈的过程中,“垫步”是舞蹈的主要特点。表演场所也从一家一户走向村寨的院落广场,空间场地。舞蹈性质也从“休息性”、“运动性”变为“观赏性”、“怡乐性”。每逢节日、婚嫁、农闲等喜庆节日,布依族姑娘就会自发在村寨的晒坝里、空地上挑起织布舞自娱自乐。
织布舞在50年代盛行乌蒙山下、北盘江边,流行于羊场乡、保基乡、新民乡等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其中,以羊场乡保存的较为完整。
羊场乡居住着布依族、白、苗、彝、汉等民族。羊场人最善于吹木叶,因此被喻为“木叶之乡”。无论是在田间交错的小路,还是高山流水的林间,到处都可以听见木叶声声、盘歌悠悠,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和韵味。
“织布舞”是布依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舞蹈,是布依族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综合艺术,古老的原始形态,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地方舞韵,成为布依族人民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
布依族劳动类舞蹈织布舞,用木叶、二胡、笛子、月琴等伴奏,舞蹈一般由12个人组成,有男有女,两两一对,往往男女对舞,以女舞为主,重点模仿纺织的一系列动作,往来交替穿插舞步。基本动作是强调肩、臂、膝的表现力,尤其是膝部柔韧地屈伸、脚掌有控制地轮换提起踩下,身体的延伸性起伏,配以头部的轻晃,舞步显得优美轻快,富有频频穿梭的节奏感。随着织布舞的创新演变,形成了原生性、动律性、情节性、艺术性等特征。舞蹈表现了布依族妇女勤于耕作、善于纺织的品德和辛勤劳动的形象,再现了织布时的情景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舞蹈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并配以音乐和台词:如:“大门口,空地上,钉上两根大木桩。纱锭套在木桩上,牵好纱,穿好篦,连夜放到机床上,左手丢梭右脚踩,右手丢梭左脚踏,叽哩叽哩不停织,布如流水般淌出来,放进染缸染色彩,青布青,送给父亲和母亲……”舞蹈深爱人民群众喜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