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煤炭资源概况
盘州市物产资源丰富。境内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铜、黄金等20余种,其中煤炭资源以储量大、品种全、质量优等特点著称,有气煤(8%)、肥煤(12%)、焦煤(23%)、瘦煤(21%)、贫煤(13%)、无烟煤(23%)。境内勘探程度较高,共有34个勘探区(井田),现已探明储量155亿吨,远景储量380亿吨,分别占六盘水市、全省的60%和15%。
盘州市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埋深2000m以浅煤层气资源储量达8736.57亿m3,占全省2000m以浅煤层气资源3.05万亿m3的28.64%,占六盘水市1.409万亿m3的62%。盘州市是长江以南最大的产煤县和“黔电送粤”重要电源点,被誉为“煤电之都”,是中国重要矿产资源区,中国南方能源战略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是全国煤矸石资源化应用示范基地。
(二)煤炭产业发展历程
1.煤炭产量
2000年到2019年,盘州市原煤产量稳步上升。2000年,全县原煤产量240.04万吨,机焦和改良型焦炭产量95.11万吨,洗精煤产量为15万吨。2019年全市现有煤矿92处,产能5781万吨;生产矿井41处,产能3485万吨;正常建设矿井18处,产能1585万吨;停产停建矿井33处,产能711万吨。盘州市原煤产量4215万吨(调运量4014.54万吨);精煤产量1608.75万吨;焦炭产量263.86万吨。
2.煤矿科技
2000年以前,地方小煤窑主要靠人工挖煤来开采煤炭,使用人背马驮的方式运输煤炭、采用巷柱式、房柱式开采。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2000年以后,行业主管部门指导煤矿进行走向壁式开采、割煤机、放炮落煤。目前,盘州市现有正常生产、试运转煤矿47处,41处煤矿已实现了机械化开采,未实施机械化开采的6处煤矿预计2020年底全部实现机械化。全市煤矿现共有综采88套,综掘127台,机械化矿井个数占正常生产矿井数的87.2%,机械化产煤占全市原煤产量88.95%。并逐步实现采煤机械化、辅助系统智能化、服务管理和监控信息化覆盖率100%。除综采综掘外,新设备、新工艺在近几年得到大量推广使用,现有单轨吊19台、大功率钻机174台、永磁绞车20台,有全国唯一煤矿用盾构机1台。
3.煤矿瓦斯治理利用
盘县九十年代的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触目惊心。2002年11月底,全县有证矿井的瓦斯等级鉴定结束,有121对矿井属高瓦斯矿井。根据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针中“先抽后采”的要求,从2004年开始,地方煤矿安装使用瓦斯抽放系统。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持续推进瓦斯抽采利用,2013年公司瓦斯发电和民用达到9500万立方米,瓦斯利用率达到了42%,真正实现变废为宝。2011年以后,瓦斯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大幅下降。盘州市煤层气(瓦斯)资源十分丰富,探明储量8736亿立方米。2017年,盘州市被贵州省能源局批准为“贵州省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示范县”。全市现有36个煤矿企业建成瓦斯发电站47座,装机容量为15.702万千瓦(安装瓦斯发电机组253台)。建有煤层气加工LNG、CNG加工厂各一座。上半年煤层气利用累计达到1.92亿m³,瓦斯发电2.81亿度,盘州共计“气化”用户3.14万户,气化人口12.35万人。
4.矿井建设
2000年底,全县共申报232个矿井颁发煤炭生产许可证,省煤炭厅共批准颁发了220个矿井的生产许可证。220个矿井中年生产能力为1万吨的有122个,2万吨的有1个,3万吨的有93个,6万吨的有4个。目前,兼并重组及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推进情况。兼并重组实施方案已批复保留煤矿88处(混合制井区10处),规模为6560万吨/年,实施方案还未批复1处(小梁子煤矿)。
5.煤矿人才队伍
2000年初,大部分煤矿没有自己的专业技术人才,煤矿的规程措施编制、井下测量、图纸绘制、巷道贯通、采掘工作面布置等工作由煤管站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完成。2000年以来,随着煤炭产业的渐渐起步,许多煤矿通过人才招聘、自由洽谈、从附近国有大矿聘请等方式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力量不断壮大,人数不断增加,煤矿的技术力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恒鼎实业公司选拔人员到中国矿大、曲靖职业技术学院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到2015年底,大部分煤矿配备总工程师1名,副总工程师2名~3名,技术员3名~10名,基本能满足煤矿生产建设的需要。
6.煤炭加工就地转化
2000年以前,盘县地方煤矿为粗放式生产。生产出来的原煤,一部分直接销往境外,大部分用土法炼成焦炭外调,生产方式落后,产值较低。根据国家煤炭产业政策要求,到2000年,盘县的土炼煤焦点基本被取缔。同时,积极推进焦化、洗煤业的技术改造,出台一些激励措施。2002年共建成焦化厂97座,年生产能力200万吨。 2010年,县政府洗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实施方案。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坚持按照“产能匹配、产业衔接、环保优先、分类指导、优化布局、从严验收、完备许可、依法经营”的原则和“六个一批”:即关闭一批、完善一批、提升一批、整合一批、新建一批、储备一批,进行实施,着重在技术改造、规模提高上下功夫,使全县煤炭洗选行业上规模、上水平。目前,盘州市共有选煤企业和项目共68户,设计入选能力6640万吨/年。其中,国有选煤企业7家,设计入选能力1780万吨/年,均正常生产。地方企业61家,设计入选能力4860万吨/年,正常生产企业33家,设计入选能力为2880万吨/年;在建选煤企业8家,设计入选能力为600万吨/年;停产停建选煤企业20家,设计入选能力1380万吨/年。全市焦化企业2个,产能为320万吨/年,全部投产。
7.煤炭产品调运管理
2000年初,盘县交通不便,且道路建设缓慢,公路质量较差。200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提出决战交通的口号,全县人民投身交通大建设。随着全县通车公路的不断增加,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增加了煤炭调运监管的难度。2003年,国税、地税实行源头征管,据实征收,有效地防止税、费的跑、冒、滴、漏。2005年以来,县政府加大了出境、高速公路出口煤焦检查站口的建设,并配备了稽查车辆、电脑、监控设备、稽查人员,从退休的老干部中返骋部分人员到各个站口当站长。到2012年底,全县共建成五一、平关、保田、威箐、彭家屯、沙坨、沙坡、两河、刘官、英武、红果、月亮田、小云尚、松河14个煤焦验票站,工作人员270人。加强各检查站刷卡、计量、下账和验票等工作监督,严防各种弄虚作假行为,严厉打击各种跑、冒、滴、漏煤炭产品规费行为,维护全县正常煤炭产品调运秩序。2005年4月,盘县煤炭管理局成立盘县煤炭调运系统管理总控室。
二、盘州市煤炭产业发展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队伍建设及管理
一是积极开展培训,促进安全生产。为提高煤矿监管人员专业知识技术水平,提高煤矿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2019年盘州市能源局多次组织相关培训工作,大力提升了安全生产水平。二是强化督查检查,落实责任担当。盘州市能源局坚持刀刃向内,对下设巡查组工作纪律及煤矿安全执法检查情况和局各科室、队、中心工作纪律、值班情况进行督查,对“慢作为、不作为”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严肃处罚。
(二)煤矿安全生产
2000年以前,由于基础条件差,生产方式落后,安全设施设备配备不全,现场管理混乱等原因,盘县地方煤矿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2000年以来,盘县坚持煤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把查隐患、防事故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好落实。落实监管措施。2002年,县委、县政府领导在深入煤矿,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使出以“强制培训、高科技投入、依法打击”为主要内容的煤矿安全生产“三大杀手锏”,彻底扭转盘县煤炭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首先全面推行包保责任制,煤炭局主要领导和分管安全的副局长对全县的煤矿安全负责,其他副局长负责包保片区(全县共分为5个片区);煤管站站长(或副站长)分别包保乡镇,站员分别包保煤矿。二是建立四级责任追究制,煤矿发生事故,第一责任人是包井人员、第二责任人是副站长及站长、第三责任人是包片区领导、第四责任人是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2005年5月24日,盘县出台《盘县地方煤矿重大事故安全隐患事故举报奖励制度》并公布实行。该项制度全文载入国家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煤矿安全职工手册》第一页,是盘县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个创新。除了煤管站的日常检查外,盘县煤炭局每年组织开展五次安全大检查。对煤矿存在“三违”行为,一律进行处罚,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煤矿进行重点监控,勒令其严格落实整改,并安排专人跟踪督促整改。巩固安全基础。2004年完成了189个煤矿的安全评价工作。2005年,盘县煤炭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地方煤矿进行矿井通风能力核定。2007年11月至12月,盘县地方煤矿按照国家安监总局的要求,完成“三条生命线”(通讯、压风、供水)的设计建设。随着盘县地方煤矿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矿井防灾抗灾能力明显增强,规模日趋加大,加快了向安全、节约、规模、集约型发展方向发展。同时,进一步落实好“安全生产年”的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安全生产“三项行动”、 “三项建设”,开展深化地方煤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全力抓好各项安全工作,促进全县地方煤矿安全形势向好发展。
2019年盘州市安监局涉煤科室合并在盘州市能源局主要开展工作:一是强化组织机构,细化目标任务。根据盘州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按照“一目标一股室、一目标一领导”的方式抓好落实,每周召开一次局务会议调度目标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找出推进滞后的关键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抓整改落实。二是认真研究学习贯彻省、六盘水市、盘州市安全生产及会议精神,每月召开一次行业安全生产专题会议调度、部署安全生产工作,督促指导企业抓好安全生产。三是强化行业检查,促进煤矿企业、输油气管道企业安全生产,盘州市能源局严格“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抓好行业检查,每个季度对辖区内正常生产建设煤矿企业至少进行1次安全大检查。
(三)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1.深入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
加快兼并重组过程中未明确处置意见煤矿的处置步伐,对未上报重组实施方案的拟关闭煤矿可通过兼并重组关闭、企业直接申请关闭或依法依规关闭退出。对未上报重组实施方案的拟保留煤矿,盘州市人民政府及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尽快提出处置意见,按程序报批兼并重组升级实施方案。支持省属国有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其他煤炭企业做大做强,加快解决煤炭企业融资难题,切实降低煤炭企业负债率,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鼓励通过兼并重组收购、股权转让、股权置换等获得发电企业股权,加快煤电联营步伐。
2.充分释放煤炭优质产能。
兼并重组实施方案已批复保留煤矿88处(混合制井区10处),规模为6560万吨/年,实施方案还未批复1处(小梁子煤矿)。2019年化解过剩产能关闭煤矿2处,化解过剩产能24万吨/年。积极推进15个煤矿进入联合试运转,新增产能670万吨/年,完成年初目标任务10个的150%。完成安全设施设计验收6处,新增产能265万吨/年。已启动15处煤矿兼并重组技改建设工作,继续推进11处煤矿和4处井区续建工作。完成盘州市煤炭工业“十四五”规划编制等工作。
3.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加快促进煤炭行业绿色发展,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到2020年,盘州市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煤矸石利用率、矿井水达标排放率分别达到70%、83%和100%,矿区非饮用水力争全部使用矿井水。
4.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2013年至今,盘州市兼并重组关闭退出煤矿37处,化解过剩产能742万吨/年。根据贵州省煤炭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要求,重点加快长期停产停建且不具备恢复生产建设条件煤矿的退出步伐,通过“三个一批”的方式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在2020年底前,有序引导30万吨/年以下(不含30万吨/年)煤矿按照依法依规关闭一批、实施产能置换退出一批、通过改造升级或提升一批。到2020年,盘州市煤矿全部为30万吨/年及以上,其中大中型煤矿产能占80%以上。
5.促进煤炭供需平衡,优化电煤供应。
坚持“优先满足市内用煤需求、开拓周边市场用煤需求”的原则,盘州市内用煤企业按满负荷生产、抢占周边四分之一用煤市场分析测算,“十三五”后期到“十四五”初期,内、外两个市场需求原煤总量为每年4000万吨(日均需求10.9万吨)。到2020年,盘州市正常生产煤矿产能可达到5925万吨/年左右。2018年,全市电煤供应量达1272万吨,2019年到2020年逐年递增10%以上。并建立煤炭企业与火电企业稳定的“一一对应”供需关系,按照“日常存煤+季节存煤+应急存煤”原则健全电煤储备机制。
三、政策措施
一是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简化流程限时办结煤矿建设手续的通知》(黔府办函〔2017〕132号)要求,切实履职,做好指导服务工作,督促煤矿企业加快手续办理,全力推进煤矿兼并重组后续建设工作。二是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煤炭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的意见》(黔府发〔2017〕9号)文件精神盘州市政府印发《关于印发盘州市煤炭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盘州府发〔2017〕6号)以煤矿兼并重组为抓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培育释放先进产能。以促进煤炭工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努力构建综采智能化、辅助系统自动化、矿区环境生态化、清洁高效的数字化矿山。全力推动盘州市煤炭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加快建成贵州省、六盘水市重要能源基地。三是根据《贵州省煤炭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黔财工〔2017〕95号)文件精神,印发《盘州市煤炭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奖补资金暂行办法》(盘州府办发〔2017〕52号)设立盘州市煤炭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盘州市财政局从 2017 年起连续 4 年每年安排 3000 万元以上专项资金,统筹中央、省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在我市煤炭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期间(2017 年—2020 年),重点用于煤矿智能化与机械化改造、煤层气(煤矿瓦斯)、煤矸石、矿井水综合利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