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个人中心
  • 背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金彩盘州 > 盘州旅游 > 盘州人文
盘州村史丨旧营乡杨松村:古朴山乡传文明
来源:盘州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盘州市人民政府
字号:


【开栏语】

村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见证了千百年来社会的发展变迁。岁月悠悠,光阴流转,村落积淀了自然、人文之精华,一方沃土,就是一轴耐人寻味的画卷。今天起,《盘州发布》微信公众号开设“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专题专栏,充分挖掘展现乡村历史记忆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
本期带大家走进盘州市旧营乡杨松村。
盘州发布
,赞429


杨松村位于盘州市旧营白族彝族苗族乡东部,海拔在1578米至1917米之间,全村所辖大路边、唐家湾子、管家院子、窝坑田,胡家院子、杨松街、上杨松、小闸门口8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共739户2715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兼有布依族、白族、苗族的多民族行政村。行政区面积7.6平方公里,境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4℃,有杨松河贯穿全村,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


杨松来历
杨松村历史悠久,具体起源于何时,现无据可考。据传,“杨松”地名来源于昔日域内某户人家在杨松街上开了一家“杨松茶馆”。
其源头至少可追溯至明朝永乐年间,据嘉靖《普安州志》记载,明永乐十三(1415)年,普安州(今盘州市)领十四营,现在的旧营大寨为 “善德营”,“在州西北三十里,土官隆(龙)氏居之”。由此可以推断,与“善德营”相隔不到十里路程的杨松,早已有人居住,有了村庄。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后,随着朱元璋“调北征南”大批的四川、湖广、江西及中原地区的军人、民众涌入贵州。据杨松村胡家院子《胡氏家谱》记述,明景泰元年(1449)八月,胡氏入黔始祖,回江西祖籍时,留下后代胡凤先于普安卫任职,故结识杨松中屯老军缪司国,军名缪马郎,并让自己的长子胡朝选做了缪司国的女婿。缪氏是早于胡氏的杨松住户,并在杨松创下基业。缪司国奉命回京城时,将置下的杨松产业赠予女婿胡朝选继承,胡朝选即定居现在杨松村的胡家院子。胡姓后人饮水思源,当年缪氏留下的水井至今仍叫缪家水井。
历史沿革
1913年,国民政府废除府、厅、州建制,改盘州厅为盘县,全县设置八个区,杨松村属旧营六区;1916年,盘县改县公署为县政府,下设13区38乡镇,设杨松为十区;1931年,废联保,杨松联保改建杨松乡。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1月,调整行政区划,杨松乡划分为杨松、白块、海屯3乡,杨松村仍属杨松乡;1984年元月,杨松人民公社改革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改称杨松乡,杨松大队改称杨松村民委员会,隶属杨松乡;2004年4月,杨松村与大路边村合并,组建新的杨松村,下辖大路边、唐家湾子、管家院子、窝坑田、胡家院子、杨松街、上杨松、小扎门口8个自然村,隶属旧营白族彝族苗族乡至今。
交通要塞
历史上,杨松村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古普安州的驻军之地。据《普安直隶厅志》记载,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普安卫改普安营。1737年(清乾隆二年),普安营增兵220名,改安南(现普安县)营所辖的杨松、罐子窑、烈当三个“汛”归普安营管辖。按满清绿营“标”“协”“营”“汛”的军事编制,现旧营乡境内的旧营塘、杨松塘属刘官屯汛管辖。

杨松也是古驿道之村,1729年,清廷准奏,即新开贵州通往云南的西路驿道。从镇宁安庄驿的黄果树改道,经郎岱、茅口河(北盘江)进入普安州地界,经上寨(今属普安县)、盘州旧营白族彝族苗族乡的茶厅,穿越杨松全境。驿道的贯通、驿站和邮铺的设立,给杨松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官员往来,站夫传递公文、信函,人背马驮,商贩疾行,旅人奔波,农人劳作,都沿着古驿道行走。依托古驿道和杨松驿站,中杨松成为较为繁荣的集贸市场,杨松街也因此得名;1961年,大羊公路通车后,古驿道上的行人少了,再加上特定的历史原因,杨松集市少了昔日的繁荣景象。

烈士陵园
在杨松村大路边自然村杨松中学旁边,建有杨松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26名军人。
1950年3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兴仁军分区命令国民党起义部队272师师长余启佑,率部到盘县进行整训。余启佑假借开赴盘县整训的名义,伺机叛变,率部队从盘县东部的英武越过滇黔公路,绕小路直奔杨松,恰逢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四五团50余人在杨松征粮,后发现起义部队已叛变,双方发生战斗。征粮队当时面临着严峻形势:一是敌众我寡,突围几乎不可能;二是枪少弹缺,就算侥幸突围也很难甩掉敌人。最后他们决定死守阵地,等待增援。

3月12日,一四五团团长齐刚获得余启佑叛变的消息后,连夜率领驻盘县的一四五团二营赶来增援。在杨松、白块战斗中,共有36名解放军指战员壮烈牺牲。在杨松战斗中的烈士被就近安葬在杨松村公所旁的山坡上。
为缅怀革命烈士,1991年,六盘水市和盘县两级人民政府拨款4万元,社会捐资1.5万元,由杨松乡党委、政府负责,将杨松烈士墓改建为革命烈士陵园,并将原白块乡的部分革命烈士墓迁入。1992年3月,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杨松烈士陵园落成。

在烈士陵园里,每天早晨都有一个忙碌的身影,清扫落叶、摘除杂草、擦拭烈士墓碑,32年来日日如此,他就是英烈守护者——胡书胜。胡书胜也是一名退役军人,197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1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82年元月退伍回到家乡杨松。1992年,杨松烈士陵园建成后,胡书胜主动申请承担陵园的管理。
观音阁
在杨松村大路边有一处观音阁,始建于清朝中叶,为杨松境内金、马、胡、管四姓先祖集资而建,1865年(同治四年)扩建前殿。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阁四周苍松肃立,翠竹环绕。殿堂设计典雅,门窗精雕细刻,图案别出心裁。龙飞挑椽,凤舞照壁,或紫燕剪柳,或喜鹊登梅,或鹿鹤行飞。殿内正中塑观音圣像,两侧为孔子、关公金身。阁间晨钟悠远,暮鼓绵长。鼎盛时期。阁内有女尼十数人。解放后为杨松乡政府所用,后为杨松小学。1978年改小学为杨松中学,拆除原观音阁,重建教学楼。现仅存百花园、桂花树、鱼缸和花园两边的台阶。

在观音阁内有一棵300年的桂花树,高约6米,蘑菇形树冠,约7米直径,是方圆十几公里内唯一一棵最为古老的桂花树。如今仍枝繁叶茂,每至开花时节,馥郁远播,十里飘香。
据记载,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秋天,林则徐派任云南乡试正考官时经茶厅(当时叫茶亭)入杨松,时值秋雨绵绵,经过观音阁时,有桂花香味扑鼻而来。他在《己卯日记》中写道:“道旁桂花盛开”,“以多雨,其香少减”。
杨松端公鸡
杨松端公鸡源于巫教活动,巫师(端公)在进行家庭巫教活动时要用公鸡作辅助工具,用过的公鸡要当场宰杀烹饪让大家吃掉。过去,物质匮乏调料单调,烹饪时,放入油、干辣椒、生姜、大蒜、盐翻炒、清水翻炒煮熟后就是一道美味,杨松人把这种烹饪出来的鸡叫端公鸡。


杨松胡家墓群
杨松胡家墓群坐落在杨松村东面的胡家院子的一处山坡斜坡上,地名窝坑田,是胡家院子胡氏祖先的茔地。由清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古墓和现代墓组成,有坟茔近百座。其中清代墓30座,享受朝廷俸禄的有6人。根据碑文记载,墓群中最早的当数清代雍正六年(1728年)去世的应魁公墓。
教育先贤
宋定宇,字位三,清末秀才,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7月25日生于杨松。
1895年(光绪廿一年),参加乡试,考中秀才。1902年,贵州大学堂成立,宋定宇以科举秀才的身份被当时的普安直隶厅推送入学,继后又转读师范传习所(清朝末期培养中小学教员的学校),毕业后返回故里。1907年,与留日归来的同盟会会员高西樵先生等创立盘州市老城南台小学。高西樵任校长,宋定宇和冯培兰等任教员。
1913年辛亥革命后,宋定宇与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姜鸣岗、张侍訚(女)、龚梓材、项玉推等提议并报经县政府批准,成立了“盘县城区女子高等小学”,是盘州市历史上第一所女子小学。

1934年,宋定宇请求开办盘县女子师范传习所(二年制),解决了女子毕业学生的升学问题,也为地方的小学教育培养了一批师资。

1937年,盘县民众教育馆准备筹办图书馆,宋定宇将家中珍藏的一批图书率先捐献给图书馆。

宋定宇对经学、史学、金石以及诗词书画,都做过探索和研究,自编有《竹轩诗文稿》三卷。






文字  林英(文章有删减)
盘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邹兴乐  赵泊  黄师  侯倩(实习)报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