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个人中心
  • 背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政府文件
  • 索 引 号:
  • 000014349/2024-178029
  • 信息分类:
  • 发布机构:
  • 生成日期:
  • 2020-04-12
  • 文  号:
  • 盘州府办发〔2020〕15号
  • 是否有效:
  • 名  称:
  •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盘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的通知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盘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作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局级企事业单位,红果经济开发区、盘北经济开发区、盘南产业园区管委会:

《盘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盘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4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盘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26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建城201956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贵州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1768号)、《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进我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黔生态办发〔20191号)的精神,按照《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贵州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黔生态办发〔20194号)、《六盘水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六盘水府办发〔20199号)的要求,切实推进和深化盘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完成省、六盘水市下达的生活垃圾分类任务,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文明提升的重要抓手。以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理为目标,加快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系,提高生活垃圾分类覆盖范围,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快建设美丽凉都。

(二)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全民参与,以人为本,共治共享。落实各乡(镇、街道)、各部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和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强化公共机构和企业示范带头作用;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与运行管理体系建设;以提升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居民逐步养成主动分类的习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2.城乡统筹,属地管理,创新机制,依法治理。充分发挥城乡联动机制作用,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领导责任体系,落实属地政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和构建相关体系,扎实推进辖区分类工作;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大胆探索,创新生活垃圾分类体制机制;加强技术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效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生活垃圾分类共治机制。

3.因地制宜,分布实施,突出重点,示范引导。综合考虑我市发展水平、居民生活习惯等方面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实施路径,有序分布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努力形成具有盘州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模式;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和医院等先行实施,注重示范区建设,有效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体制机制,逐步在全市推行。

4.绿色发展,技术支撑,协同推进,有效衔接。注重源头管控,倡导绿色消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大力应用再生资源再生利用、生物处理、清洁焚烧等新技术,采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效率效益;加强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终端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等环节的衔接,形成统一完整、能力适应、协同高效的全过程运行系统。

(三)主要目标

12020年,市级及各乡(镇、街道)和各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全面部署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制定印发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市中心城区、两河新区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公共机构全面实施强制分类;启动城区示范区建设;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启动建设;基本建立我市生活垃圾分类规章制度;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基本建成;全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到3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22021年,启动建设乡镇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除亦资街道、翰林街道、红果街道、两河街道外,其他各乡(镇、街道)示范区不少于1个;全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到40%以上;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以上。

32022年,协助六盘水市研究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全市城镇(中心城区、乡镇中心小城镇)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

42025年,我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正常运行;结合六盘水市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法规制度体系建立我市运行管理体系、全社会治理体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50%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垃圾分类工作

1.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按照《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六盘水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六盘水节能发〔20191号)要求,组织制定并实施本机构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健全宣传和督促机制,建立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基础台账2020年底前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2.企业生活垃圾分类。各行业主管部门立即进行部署,通过强化宣传培训、设施设置、分类投放、分类收运4项措施,指导和督促各类企业、宾馆、饭店、购物中心、超市、专业市场、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商铺、商用写字楼等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206部署完成,2020底全面展开。

3.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紧紧依托街道、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力量,因地制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参与”“社区自治管理等模式,做到宣传发动、设施配置、收运作业、指导监督4项措施同步到位,深入推进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逐步建立分类投放定点、分类收集定时、分类运输定车、分类处理定位的分类模式。以示范创建为抓手,强化入户指导、桶边督导、激励引导,促进居民生活垃圾源头精准分类。加强典型培育,2020底基本建设完成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4.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污染治理等工作相结合,强化宣传教育,完善分类设施。逐步建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转运站点和再生资源回收分拣设施,鼓励在农村地区推进厨余垃圾规范化就地处理或与农作物秸秆等协同处理。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基本达到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水平。

(二)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

1.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按照国家、省、六盘水市的统一标准,完善垃圾分类相关标志,配备标志清晰的分类收集容器。合理配置分类投放设施,强化引导和监督,逐步做好精准投放。以干湿分开为重点,强制餐饮场所、单位食堂、农贸果蔬专业市场、大型超市等单独存放餐厨垃圾(厨余垃圾),倡导开展就地处理。引导居民将滤出水分后的厨余垃圾分类投放,倡导有条件的居住小区就地处理厨余垃圾。积极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鼓励撤桶并点,逐步取消楼层投放点、减少楼道(口)投放点。逐步设置可回收物投放点,鼓励将可回收物直接出售给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合理设置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城区每1000户居民、乡镇农村每20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网点。按照安全便利原则,合理布局有害垃圾集中投放点,规范有害垃圾分类投放。

2.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分类转运设施。积极构建体系完整、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环保高效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体系。推进收转运处理一体化,推动转运专业服务向居住小区延伸,实现集、收、运物流链的无缝对接。新建和改造城区内的垃圾房、转运站、压缩站等,提高设施设备密闭性能,有效处理臭气及渗滤液,适应和满足生活垃圾分类要求。更新老旧垃圾运输车辆,配足配齐全密闭、低噪音、外观佳、标识规范的分类收集运输车辆,积极应用新能源车辆。采用车载桶装等收转运方式,避免垃圾分类投放后重新混合收运。推行定时定点与预约相结合的收集模式,提高线路安排调度智能化水平,制定分类收运路线图。2022年底前,分批实施完成全市生活垃圾收集收运系统提标改造工程。

3.加快建设再生资源利用回收体系。依托六盘水市“两网融合”信息平台建设我市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两网融合信息平台,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站点,清理取缔违法违规站点。建设兼具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功能的交投点和中转站,建设大件垃圾回收利用中心。鼓励企业采用以旧换新、设置自动回收机、快递送货回收包装物等方式回收再生资源。加快培育或引进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装修建材、家居家电、信息产品、快递包装物等专项回收。

4.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采取长期布局和过渡安排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建设焚烧处理、餐厨垃圾(厨余垃圾)处理、应急填埋、垃圾(再生资源回收)中转分拣或利用、危废处置中心等设施,形成焚烧、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就地处理为补充,填埋为应急保障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全市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1座,形成总规模800/日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加快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形成总规模60/以上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利用六盘水市(或周边省市)危险废物(有害垃圾)处置中心处置我市各类危险废物。加快布局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三)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相关体制机制

1.建立健全政策法规。配合六盘水市在2020年研究制定与六盘水市生活垃圾分类相适应的政府性规章,待充分评价实施效果后,根据六盘水市出台的生活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对我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和相关设施建设,以及源头减量、监督管理、保障措施、责任义务、公民行为规范、奖惩机制等方面予以明确,深入持久地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2建立健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持续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编制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手册,制作公益广告宣传片,开办互动栏目,丰富宣传内容。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在全社会特别是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商业中心、公交站点、建筑围挡等公共场所,大力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和公益宣传,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垃圾分类意识。加快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建设,开展垃圾分类收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宣传典型经验,推广样板示范,传播生活垃圾科学分类的正能量。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动员能力,整合物业管理企业、楼道长、志愿者等力量服务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强化学校教育,将生活垃圾分类内容融入学校教育,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进校园、小手拉大手活动,形成家校社互动。有效组织开展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商场、进宾馆、进窗口、进军营等十进活动,形成人人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3创新推进垃圾分类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积极探索特许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运营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逐步建立以社会资本投入为主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长效机制。加快城市智慧环卫系统建设,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全过程、全领域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环卫一体化、餐厨垃圾处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信息互通共享、全方位监管。探索建立居民绿色账户”“环保档案,对正确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居民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嘉奖。逐步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主体纳入环境信用体系。

4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严格餐厨垃圾管理,坚决打击和防范地沟油生产流通,严禁将生活垃圾直接用作肥料;通过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以及建立民意反映监督平台、开通投诉监督电话热线等方式,全面畅通生活垃圾分类监督渠道;依规定对未进行生活垃圾规范分类和处置的主体及个人进行曝光和处罚。

5建立完善稳定持续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严格落实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发挥各级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设施建设。市财政部门要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及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予以必要的资金支持。

6建立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努力建立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在全市积极探索社工+志愿者党员联系户制度指导员制度红黑榜制度等模式,建立健全部门、物业管理企业、居委会、街道等协调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政府责任

成立全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市发展改革、财政、城市综合执法、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教育、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工信、税务、文体广电旅游等相关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细化工作方案,加强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按职能推进相关工作落实。各乡(镇、街道)和各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对辖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承担主体责任,实行政府(管委会)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快制定工作方案,按属地原则抓好落实;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确保按时限完成各项工作目标。

(二)加强组织动员

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建工作之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垃圾分类督导员及志愿者队伍,引导公众分类投放,组织动员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三)严格督查考核

按照省、六盘水市的规定,制定我市生活垃圾分类考核办法,对各市直单位、各乡(镇、街道)和各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将考核工作纳入全市年度目标考核并通报考核结果;各市直单位、各乡(镇、街道)和各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每月5日前报送上月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发布生活垃圾分类红黑榜,对工作推进有力、成绩明显的予以表扬;对落实不力、工作滞后的提出整改,根据整改情况进行约谈、通报,并在主流媒体上公布通报结果。

四、组织机构

为全面推进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市政府决定成立全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长:李令波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

常务副组长:黎永胜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长:邹立宏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杜国辉市政府副市长

            市政府副市长

            朱家应市政府副市长

市政府副市长

陈再仁红果经济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

会常务副主任

刘虎生盘北经济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

会常务副主任

杜国龙盘南产业园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

常务副主任、新民镇党委书记

     员:肖枝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

郭殿荣  市政府办公室主任

            赵六云市政协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杨发凯市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市档案局

局长

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张兴永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蒲亚霖  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邓永浩  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张毅夫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黄维通  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主任

屠元智市电子政务中心主任

陈亦丽  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万文德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主任

谢芳芳市发展改革局局长

丁武培市教育局局长

刘安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市民政局局长

市司法局局长

骆武松市财政局局长

许忠阳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

段宇峰市自然资源局局长

伍盘南  六盘水市生态环境局盘州分局局长

伍从孝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

范友忠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市水务局局长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

市卫生健康局局长

廖招财市应急局局长

陈清泉市市场监管局局长

    市城市综合执法局局长

    市税务局局长

邹兴林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陈雯雯团市委书记

王爱民市妇联主席

林昌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融媒体中心

主任

邹笙仟  市驻贵阳招商工作组组长

陈冠运  市重大项目协调办负责人

鄢天照  市邮政分公司总经理

贵州宏财集团董事长

严丽华市交投公司董事长

段世发市水投公司董事长

张俊林市农林投公司董事长

    市能投公司董事长

市古城公司董事长

陆逢荣贵州融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

姚登平市航投公司总经理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城市综合执法局,李松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祖波同志、杨墨章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统筹协调、督促指导、检查考核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